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48小时内100%响应!安徽做到了! 数字金融打头阵 普惠金融结硕果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企业在安徽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注册,一键发布融资需求,在48小时内便能得到银行100%响应,这是过去甚至在当下的很多地方,特别是对广大小微企业来说,这一以前可望不可及的金融诉求,如今在安徽正在变为现实。得益于银企对接响应服务的优化,企业通过安徽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发布融资需求获得银行响应率,从年初的26%左右快速增至目前的100%。

  今年以来,安徽省提出数字金融要在“数字安徽”建设中打头阵,大力实施数字赋能普惠金融专项行动,助力安徽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明显改善,呈现“量增、面扩、价降”鲜明特征。据悉,6月末,安徽省小微企业贷款在各项贷款中占比达到36.74%,位居全国第一;小微企业贷款户数193.89万户,同比增长33%,即近1年新增小微企业获贷户超3成,净增达48.16万户;普惠小微贷款利率5.26%,同比下降0.27个百分点,持续低于全国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

  安徽普惠金融何以能在短期内实现爆发式增长?“平台+数字赋能”可能是破解其中奥秘的一组重要密码。

  搭建平台 对称银企信息

  受疫情影响,很多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暂时出现经营困难,急需融资纾困,然而融资无门。与此同时,银行机构也普遍反映,现在生意难做,特别是符合条件借贷主体难寻……

  多年来,“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一直成为小微企业发展的难题。究其根源,银企双方都有其问题和短板,比如,信息不对称问题,小微企业信息透明度差,金融机构能获得的企业信息有限且难考证,难以评估和画像;小微企业信用不足问题;银行针对性创新产品不足,营销成本高,难以实现批量放贷;小微企业风险高,银行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不健全,尽职免责难以实质性落实,银行存在拒贷心理,等等。

  但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是银企信息不对称。如何破局?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拥有数据就拥有核心价值,就能产生无限可能!

  随着金融科技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有效帮助传统金融行业节省人力成本,特别是金融科技中的智能金融技术,利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技术的普及,最终极大解决了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了金融机构的生产效率,从而让更多普惠金融领域能够更为便捷地获得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正是基于这一点,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平台的应用。如此,“政府搭台、银企唱戏”的线上融资对接服务平台,应运而生。和很多省市一样,安徽开始布局搭建银企线上融资对接服务平台,打造永不落幕的线上银企对接会。

  2019年6月,安徽省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这在东部省市中也属于较早吃螃蟹的一个,通过整合全省公共信用信息、融资产品和服务、融资扶持政策、企业征信服务等各类资源,着力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便捷的线上融资服务,并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2021年末,安徽省开始谋划实施“数字赋能普惠金融专项行动”,并写入2022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数字赋能普惠金融专项行动,由安徽省政府分管金融工作的领导亲自挂帅,专项行动的重头戏之一就是推动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以平台思维+数字赋能,助力普惠金融脱胎换骨、凤凰涅槃。为此,安徽省政府成立平台建设指挥部,建立了高规格调度机制并在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专门成立一个处,组建专业团队推进平台建设,既履行政府宏观管理指导职能,也深度介入平台建设运营。

  2022年6月,安徽省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开始步入2.0阶段,对各个市级平台和部门数据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对平台股权结构、功能模块、发展规划进行了重新架构,并正式升级为安徽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其中,重点围绕银行机构如何对接响应企业的融资需求,进行了流程再造、机制重塑,确保银行机构必须对企业融资诉求,做到48小时内100%响应。这关键一招,核心目的就一条:提升银企对接实效。这也真正解决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问题,以前往往企业在线发布融资需求,迟迟得不到响应;而现在,平台已发展成为红红火火的综合融资服务“网购大市场”、金融“大商圈”,企业作为“买家”,可以直接选购金融机构“卖家”的产品和服务,甚至可以做到发布个性化需求由金融机构“抢单”。

  数字赋能 解决融资难题

  2020年,国家出台《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首次将数据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为生产要素之一写入文件。数字经济也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2022年,安徽省出台《“数字安徽”建设总体方案》和《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行动方案(2022-2024)》,把“数字安徽”作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重要引擎。而金融,作为数字“变现”最直接、最成熟的应用,当仁不让要在“数字安徽”建设中打头阵。

  用平台思维整合资源,用数字化技术打破信息不对称、提升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安徽充分发挥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作用,特别是重视以数字金融赋能,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尝到了甜头、打响了头阵。

  和股市一样,平台上也分“散户”和“机构”。“散户”就是一个个企业市场主体,它可以对照选择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银行信贷产品,然后自己在线提交申请融资,被选中的银行机构必须在48小时内响应,和企业对接,详细了解企业的诉求、经营情况,并利用平台提供的包括征信情况在内的几十种数据服务,然后为企业精准画像,符合条件的提供授信、发出贷款,完成对接合作。

  而“机构”,就是各行业主管部门。安徽省提出“管行业也要管融资”,行业主管部门要负责本行业领域内的企业融资,这一机制现已成为安徽行业主管部门压实责任助企纾困的重要举措。具体做法是,由行业主管部门统一收集发现并把关核验行业内企业融资诉求,然后以“企业白名单”形式,统一提供给平台并分配推送给各家银行机构,要求银行机构在规定时间内响应。同时,由平台定期评价白名单质量,也评价银行响应情况。对响应快、响应率高的银行,将能获得更多的项目资源。这一做法,借助了行业主管部门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形成信用背书,以达到批量融资的效果。

  当然,光有响应是不够的,银行如果只反馈却无法提供融资,那响应率再高也不过是皇帝的新衣。响应只是银企双方碰上头、接上线,而响应的终极目的,则是要撮合融资。传统的银企对接,往往只是信息撮合,并未能解决企业精准画像问题,也就是说不能为银行提供信息增值服务。

  一个金融服务平台最核心的价值体现,就是通过平台的资源整合功能,特别是对政务、商务、法务等各类数据的应用,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为企业画像,从而产生增值服务。

  在这方面,安徽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具备明显优势,据了解,该平台已完成省级45个厅局单位数据对接,这些数据中包含了最能反映企业实际情况、银行最为关心、也是银行靠自身难以批量获得的企业征信情况、用水用电、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工商税务、股权关系等情况。同时,该平台已完成16个市级平台高效融合,完成合肥、芜湖、蚌埠等12个市数据服务接入开发工作,共计80种数据,几乎可以囊括企业包括企业主在内所涉及的各类信息。此外,该平台还完成了近30家银行机构专线直连,入驻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超170家,发布金融产品近700项,各类金融产品琳琅满目,包括提供我要贷款、我要担保、我要保险、我要续贷、我要保函、我要报告等多种综合性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了竞争的、丰富的、多样化的选择。

  真金白银得实惠,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注意并接受这一平台融资模式,截至9月上旬,平台注册企业已超过65万户,较年初激增46万户;累计发布融资需求17.4万项、提出融资诉求1.65万亿;累计撮合解决融资需求15.7万项、实际融资1.2万亿;融资额较年初增加5.4千亿元;累计撮合成功率超过90%。

  部门联动 强化要素保障

  能做到数据增值服务,平台就有了核心价值。这已然不易,但“一山放过一山拦”,政府要素保障效率低、跟不上问题成为困扰企业融资新烦恼!很多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坎,这些坎要跨越过去,可能需要企业跑多个部门、花费很多时间,甚至因此项目搁浅、融资泡汤。以某企业建设工程项目为例,过去,一个项目从选址到竣工再到验收,可能涉及几十项甚至上百项申办审批事项、要到数十个部门审批盖章,周期长、手续繁、材料多,而相关审批事项没着落,企业申请贷款就办不下来,项目建设就受影响。

  为此,针对涉及政府部门要素保障的事宜,安徽省政府推动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与“皖事通”平台互联互通,进一步打破部门壁垒,同步推动项目审批和贷款审批,实现用数据“跑起来”代替企业“跑过来”。同时,安徽省政府还创新建立了四个联动机制,促进用部门“动起来”代替企业“找过来”。

  省市县联动机制。安徽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便民融资服务专班,组建省市县三级助企便民融资专班为核心的指挥体系,采取“集中调度+滚动派单+定期反馈”机制,按周监测调度信贷增量、结构和政策工具使用等多维度指标,坚持顶格协调、顶格调度,开通“12345”融资热线,媒体收集汇总和协调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县级解决不了的提级到市、市级解决不了的提级到省,有力地打通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堵点卡点,使各项金融助企纾困政策快速直达市场主体。

  同时,瞄准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建立直插基层的“五进”机制,组织县乡政府领导和金融机构一道进园区、进街道、进社区、进乡镇、进商圈,开展政策大宣传、需求大摸排、供需大对接,并和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联动,“线下+线上”一齐发力,线下摸排企业融资需求、线上推进融资对接,线下推广平台、线上推送政策。6月份以来共组织近80万人次深入走访各类市场主体,收集解决融资问题超13万个。

  部门联动机制。包括前文所介绍的“管行业就要管融资”和“企业融资白名单”机制,据悉,目前金融部门会同10个省直厅局建立省市两级各类白名单企业5004家,行业主管部门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把推动行业企业融资当做了分内事,主动与金融机构“总对总”对接。

  同时,依托省重点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和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安排专人负责省重点项目平台管理工作,提升对接效率。截至8月末,累计发布重点项目近1500个、年度融资需求超1800亿元,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对融资项目全部予以回复,已完成授信额度1700余亿元,基本可完全匹配重点项目融资需求。此外,安徽省还建立了要素保障周六会商机制,有效促进各部门协同发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政银企联动机制。据悉,安徽省政府推动建立畅通政银企对接合作机制,并且安徽省政府与主要金融机构全部建立了战略合作,变以往以金融GDP考核导向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导向,多措并举有效激发了银行信贷投放积极性。1-8月,安徽全省举办“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政银企对接1122场。

  同时,推动金融管理部门创新银行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变“给予贷款需要审批”机制为“不予贷款需要审批”机制。以往,银行给企业贷款,需要层层报上级行审批,而拒贷的则不需要上级行审批,甚至都不需要理由。而现在,安徽省要求金融管理部门对银行抽贷断贷压贷拒贷业务实行提级管理,授信和放贷审批权限进行下放,但对银行信贷人员作出拒贷的,则需要提级审批同意才可以拒贷。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以往的做法,从机制上扭转了银行对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拒贷惜贷心理。

  政策联动机制。一项金融政策的执行通常包括省市县政府、园区、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从发布、解释、执行到兑现的周期较长,各项要素的集成难导致各方不确定性大,特别是企业对相关政策不了解、获得感低。针对这一问题,安徽省建立了财政金融政策协同机制,不定期进行专题协商,解决包括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协同问题。此外,安徽省还推动科技、金融、财政三方政策协同联动,建立了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有力缓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针对金融政策相关要素集成不够、企业对金融政策获得感低,很多企业并不了解融资政策和融资产品、缺乏融资实操的实际问题,安徽省大力开展金融政策和产品直播,安徽省专门打造虚拟IP——安徽金融“融小易”,一个水滴形状的卡通形象,寓意金融之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融小易”融资变容易——作为134家银证保机构、226家基金以及64位金融专家等金融要素集合体,贯穿直播活动为企业融资答疑解惑和在线对接撮合。目前全省已开展金融政策直播109场、召开新闻发布会41场。其中,省级在新华网直播平台已开展了5场直播,安徽省的金融局、科技、人行、银保监局等部门以及有关金融机构的负责人,竞相出镜搞直播,受到广泛好评,触达超1000万人次,在线促成融资300多亿元,政策产品宣传和融资对接双丰收。

  至善至美

  打造“安徽样板”

  2020年,安徽从长三角“旁听声”“插班生”成为“正式生”,为安徽打造成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集聚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插上了快速腾飞的翅膀,安徽也逐渐从农业大省到科技大省,并正在向科技创新策源地跨越。近代史以来,安徽始终走在改革创新的前列,创新的基因也根植于安徽各项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一点,在安徽金融工作上体现尤其明显。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下一步,安徽将从实现融资对接的数字化,转向攻取政策实施数字化的另一高峰,企业通过平台能够“免申即享”各类政策、奖补,能够得到针对性的培育、转型、上市服务,甚至能够通过资源耦合得到更多的市场商机和创业机会。届时,可以想象,平台将是一个全新的政银企生态系统,数字化将赋能更多能量,为安徽创新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而安徽探索的平台+数字化方式之实践,也为解决普惠金融难题提供了“安徽样板”。(记者 徐慧媛)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3310
收藏
分享